天风证券 - 《人民日报》刊文报道天风证券金融帮扶湖北房县产业发展

《人民日报》刊文报道天风证券金融帮扶湖北房县产业发展

2018年7月1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文《湖北房县——对接现代金融 打造扶贫产业》,报道天风证券与国家级贫困县湖北房县开展“一司一县”结对帮扶合作,助力房县产业发展。



微信图片_20180702103755.png


以下为《人民日报》原文:


从武汉到房县,先坐动车,再转汽车,在蜿蜒的盘山路上颠簸,7个小时行程,终于到达县城。山高路远、信息闭塞,房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.05万户14.64万人,是湖北脱贫攻坚“难啃的骨头”之一。


这里地处秦巴山区,山多地少,生态脆弱,集老、少、库区于一体,房县脱贫怎么干?“稳定脱贫拔穷根,关键还要靠产业。”县委副书记王家波坦言,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,全县扶贫企业有48家,但总体上块头小、实力弱,带动力不强。


扶龙头,强产业。2016年8月,证券行业结对帮扶房县,引导扶贫企业上市融资。不到两年时间,全县5家企业在新四板挂牌,一批企业酝酿在新三板上市。嫁接现代金融要素,一个个传统产业脱胎换骨,为山区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

龙头带动“扶贫车间”,一人就业全家脱贫


沙河乡五塘村农民曾光权,一位40来岁的黝黑汉子,提起家里的境遇,他眼里噙着泪水:“前些年我一直在外面打工,从小工做到技术工人,月收入能上万元。想不到,妻子突然得了病,没办法,只能回家了。”


回到家乡,曾光权种过地,养过牛,可守着贫瘠的一亩三分地,咋弄都不来钱,孩子上学,妻子看病,样样开销不小,光景眼看过不下去了,他说:“这里的山窝窝祖辈都是穷窝窝,能出去的都走了,留在家乡怎么办?”


曾光权的无奈,正是许多山里人的困惑。想要脱贫,可干啥来钱?


资金是产业发展的“血液”,没有资金保障,产业发展只能零敲碎打。房县按照“大类间统筹、大类内打通”的办法,整合涉农资金,为精准扶贫产业项目“开单子”,增强贫困户“造血”功能。


曾光权的生活迎来转机。今年初,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星源科技公司把扶贫车间建在房县,老曾凭着原来的技术,实现家门口就业,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元,每天还能回家照顾妻子,总算松了口气。


星源科技为何落户房县?公司董事长谢平说,企业发展最盼资金,公司3年前就打算上市融资,可怎么干心里没底。当时2000多万元的贷款到期,资金面临断链风险。关键时刻,天风证券公司与房县结对帮扶,设扶贫站,派干部驻点,组织金融专家访企业、做讲座,通过手把手辅导,企业开始对标上市公司,进行股份制改造,并引来2000万元资金。经过专业帮扶,星源科技渡过难关,去年营业收入达到1.5亿元。“好政策是最大的软环境,公司正在冲刺新三板。”谢平踌躇满志地说。


“企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,工作能稳定下来,收入也会增加,家里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。”曾光权说。


政策给力,越来越多的扶贫产业发展壮大。房县依托资源优势,科学谋划产业布局,食用菌、核桃、中药材、山羊等特色产业快速成长。因地制宜、长短结合,乡村旅游、电子商务、劳务经济等新产业也步入快车道,努力做到村村有产业、户户有项目、人人有活干。龙头带动“扶贫车间”,到今年底,全县将有2.3万户6.7万贫困群众通过产业脱贫。


政策催生活力,山沟沟长出“金果子”


大山深处找出路,房县人审视资源。工业落后是劣势,但恰恰污染少、生态好,花菇、黑木耳、黄酒等农产品质量好。“绿色安全,是我们特色农产品的最大竞争力,让扶贫政策对接资源优势,就能让山沟沟里长出‘金果子’。”房县副县长丁选清说。


金融专家奔赴田间地头,为扶贫产业开出“药方”:一方面,借助资本市场中最基础的区域股权市场,规范企业经营,畅通融资渠道。另一方面,利用要素市场为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,增加产品附加值。


今年3月26日,“房县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板块”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启动,鸿洋养殖等5家企业挂牌新四板,实现了本地企业上市“零”的突破。


鸿洋养殖公司副总经理周茂林说:“过去我们觉得上市融资离自己很遥远,没想到能变成现实。我们的绿色产品销路好,如今发展不愁钱,就敢甩开膀子干了!”依靠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鸿洋养殖向贫困户发放黑仔猪3万头、绿壳蛋鸡2万羽,6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。


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受益。“搬出穷窝换穷业,靠种蘑菇,全家脱贫了!”青峰镇峪坪河村刘吉文说,去年种花菇收入十几万元,除去贷款和其他费用,还有几万元的净收入。前几年,刘吉文从大山里搬到峪坪河村,加入村里的天峪食用菌合作社。去年他贷款10万元,拿出7万元入股合作社,一年分红3000元;拿出3万元种香菇,规模从2000袋扩大到9000袋,实现了致富梦。


峪坪河村支书吴学华感受到龙头企业的重要,他说:“发展产业单靠农民不行,自从瑞丰食品公司来到村里,蘑菇销路不愁,收购价还高,全村农民都跟着沾光。”瑞丰食品公司总经理刘士成说:“企业步入成长期,发展思路需要转变。多亏证券公司专业指导,从拓展销售渠道,到专业产品包装设计,我们的产品档次高了,对农民的收购价自然水涨船高。”


根据县里制定的工作方案,今年年底前,将完成2家企业新三板挂牌,30家企业在新四板挂牌。


一批上市企业带动产业发展,引导贫困群众在山沟沟里找寻“金子”。在“黄酒村”土城村,200多户农民从事黄酒生产,一年黄酒产业收入超5000万元。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告诉记者,村里按照“公司﹢合作社﹢农户”模式,发展黄酒产业,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。


产业带动新农民,贫困户掌握真本事


畅通融资渠道,一个个特色产业发展起来,如何让更多贫困户参与其中?


日前,沙河乡明东食用菌合作社的培训课堂,吸引80多名农民参加。这些农村家庭当家人,为啥放下农活进“学堂”?卢家坪村贫困户李家均说:“沙河山大林密,种食用菌是个好路子。别人靠种香菇发家,但我去年却没挣几个钱,这几天一学,才发觉是技术和管理不过关。”


十堰市农科院教授张九琳给农户算细账:每个菌棒成本在2.5元左右,管理、采摘人工费用不突破0.5元,1个菌棒可采鲜香菇2斤,每斤4元的保底价格,一袋有5元左右的收益。为什么好多农户达不到这个标准呢?主要是灭菌、接种、发酵、温控等关键环节出了问题。


这些年,沙河乡将食用菌作为脱贫主导产业,全乡年种植量在400万袋左右。有龙头企业带动,还得有广大农民参与。为突破食用菌技术瓶颈,乡里着力培训新型农民。政府请来专家,全程教学指导;免费为每位学员配发书籍;培训方式多样,半天理论探讨,半天现场实践;培训结束发放结业证书,来年发展食用菌产业的,凭证准入。


通过培训,火光村贫困户张百权信心满满。“我一家6口,上有两个老的,下有两个小的,外出打工不现实,只能在家发展食用菌。这回一培训,好多地方开了窍,今年最少发展两万袋,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块钱,保准能脱贫。”


多年来,天风证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及监管部门要求,积极参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,在行业内首批与国家级贫困县及国贫县企业开展“一司一县”、“一县一企”结对帮扶合作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为贫困地区融资逾52亿元。今后,天风证券将继续开展产业扶贫、智慧扶贫、消费扶贫、公益扶贫相结合的“四位一体”帮扶合作,持续聚焦贫困地区产业振兴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更大力量。



回顶部